最近刚接了一个咨询个案,已征求当事人的许可,趁着热乎跟大家做简单分享。
“领导说让我们测试部门转型,从手工测试转成只做质量管理,让研发团队多做测试的工作。但我们很迷茫,不知道质量管理怎么做,而且研发也不接受、不配合……”
—— 来自一位测试同仁的咨询诉求
经过沟通发现,原来情况是这样的:团队大部分工作都是手工测试,有少量UI自动化测试,但是由于占比较少,起到的作用不大;随着业务的发展,需要提高测试效率,由于各种****原因,找到能够高效做好自动化测试的测试人员不太容易,想着可以让研发承担更多的自动化测试工作来保障质量,让测试人员主要来做质量管理的工作。
问题不是做不做,而是根本没搞清楚“为什么这么做”
这个案例,其实本质就一个问题:目标没达成共识,直接甩了个不清晰的方案下来。
领导的初衷很清楚——业务复杂了,测试效率跟不上,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,不能再靠手工测撑着了。那怎么办?自动化得搞上去,流程也得优化,所以就想着:测试往“质量管理”转,自动化测试分给研发。
这个方向本身没问题,但问题在于——这事儿跟谁都没好好聊过:
- 测试不知道“质量管理”到底包括啥、该怎么做;
- 研发觉得这是测试自己的事儿,现在让我来干,干嘛?
没目标共识、没策略路径、没角色界定,直接“开干”,那当然乱。
说到底,这不是“测试转型”的问题,是大家对质量的责任意识不一致
很多时候我们谈“质量”,默认就是测试的事。但真要说清楚点,我们心里都知道——光靠测试兜底,根本兜不住。
这个“测试转型”的背后,其实是想让大家一起把质量这件事扛起来。
换句话说,领导希望推动的,是“全员对质量负责”的工作方式,而不是把一部分工作“甩”给谁。
你写自动化测试,不是为了帮测试,是为了让你写的代码更可靠;
测试不只是测bug,而是要协同大家提前预防问题、优化交付节奏;
产品也不能只盯着上线时间,还得考虑需求是否说得清楚、标准是否一致……
这才是“质量管理”真正的落脚点:不是某个人负责质量,而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环节把质量这事儿做实了。
转型前,先让大家一起看清“目标”和“痛点”
但这种转型,不能靠“喊口号”来推动。
第一步要做的,不是分工作、也不是换流程,而是把话说清楚:
- 我们现在到底面临什么问题?
- 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?
- 这次调整的目标是什么?
- 每个角色可以怎么参与、该承担什么?
要让大家从心里觉得——这是我们一起解决的问题,而不是谁单独承担的任务。
只有这样,后面无论是自动化推进、流程梳理还是职责调整,大家才会有参与感,才会愿意一起动。
最后想说一句:别让转型变成“换锅”
每次听到“转型”两个字,大家就开始焦虑了。但其实,真正让人焦虑的不是转型本身,而是“不知道为什么转、往哪转、谁该干啥”。
所以这事儿不能靠拍脑袋定方案,而是得靠一开始就建立起共识+参与+共建的机制。
把目标说清楚,让每个人都知道:
我们要做的,是让团队能持续交付出稳定、有质量的产品,这不是某个人的责任,而是我们一起的事。
当这个方向对齐了,转型就不再是负担,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更好发挥价值的机会。
如果您也有质量赋能相关困惑,欢迎找我来聊~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