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到社交媒体:

“质量是团队的事。”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,真正落地却很难。很多团队号称“全员负责质量”,但实际一看,测试依然是最后的守门员,出了问题谁来背锅?还是测试。

想真正做到“全员负责质量”,并不是把责任丢出去就完事了,而是要建立一支有能力“引导质量、赋能团队”的质量人员队伍。

也就是说,质量人员的定位,不能只是“执行者”或“测试工”。我们要做的是倡导者,把质量理念带入团队日常;要做赋能者,帮助其他角色理解怎么把质量嵌入他们的工作里。

从“测试高手”到“质量赋能者”

这样的转型,对质量人员意味着什么?不是多学几个测试工具、多写几份报告,而是能力结构的调整。

你得能跨出测试岗位,参与到整个交付流程中去。你得懂流程、懂策略、懂沟通。简单来说,要具备这三类能力:

  • 流程参与力:你得知道怎么参与前期的需求分析、方案评审,能在关键点上提出质量视角的问题。
  • 策略能力:面对不同产品特性和团队能力,你得知道什么阶段重点防什么坑,测什么、怎么测。
  • 推动与影响力:质量理念不靠喊,得靠你不断地讲出来、推动下去,让团队知道质量不只是测试的事。

AI 时代,对质量人提出了更高要求

随着AI技术的快速融入,质量人员也进入了一个新战场。AI模型是否可靠、AI代码是否安全、AI工具是否可信,这些都成了“质量”要覆盖的新问题。

你不一定要变成算法专家,但至少要知道:

  • 模型测试和普通功能测试有什么不同?
  • AI生成代码带来什么样的测试挑战?
  • 使用AI测试工具时,怎么判断其结果是否可信?

在AI时代,质量人员的“赋能”对象不只是人,还包括“AI本身”。 你要具备快速识别风险的能力,也要有足够的判断力,知道哪些地方不能盲信AI,哪些地方可以用AI来解放生产力。

能力建设不能靠“讲”,要靠“种”

要真正提升团队的质量能力,不能靠几节培训课就解决,而是要“种”进每个人的工作中。怎么种?至少有三个关键要素:

  • 能力模型要清晰:你希望质量人员成为怎样的人?从策略设计、质量分析、协作引导,到自动化与工具选型,都应该在模型中体现。
  • 能力建设要有梯度:不能指望所有人都一夜变成专家。初阶、中阶、高阶,要有不同的成长路径。有人可以从“测试执行”做起,有人则要承担“质量顾问”的角色。
  • 成长要融入实践中:能力不是“讲”出来的,而是做出来的。团队需要提供足够的项目机会、推动机制,让人在真实工作中不断打磨提升。

质量是一场“集体战斗”,但需要有人带头点火

很多人说质量是全员的责任,但不等于大家都会主动承担这个责任。在文化还没完全建立、能力还没全面具备之前,质量人员就是那个火种的点燃者

他们不仅仅是“最后一棒”,更要是“第一推动者”:主动引导讨论质量目标、主动分析交付过程中的风险、主动支持团队建立高质量交付机制。

质量工作的价值不在于你发现了多少 Bug,而在于你让团队少了多少 Bug,不是你一人做了多少测试,而是你帮团队建立了怎样的质量免疫系统。


推荐阅读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