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我翻译了两篇关于“AI对软件测试与质量”的文章——《AI时代的测试:探索软件质量新前沿》与《全面分析2025年软件测试的演进》。文中描绘的AI赋能场景令人心潮澎湃,但一位同学的留言却点醒了很多人:
“这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公司,不是顶尖公司,建议别盲目头热。”
我对此深表赞同。AI并非一颗能让所有企业“逆天改命”的万能仙丹。今天,我想借用跑步教练张展晖老师提到的一个关于跑步的经典法则,来聊聊这个话题:
“跑不快,是因为你跑得还不够慢。”
这句看似矛盾的话,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底层逻辑:没有扎实的有氧基础,盲目追求速度,结果只能是过早力竭甚至受伤。在软件质量与AI应用的赛道上,这个法则同样适用。
01 跑步的启示:速度源于“慢”的积累
在耐力运动中,“跑得慢”是指通过大量低强度的有氧训练,来夯实心肺功能、提升身体利用氧气的效率。这个“慢”的过程,看似没有高强度训练的“痛快”,却是构建一切速度和耐力的基石。
如果一个跑者跳过这个阶段,每天都进行力竭式的冲刺,那么他的身体将没有机会建立强大的能量系统和恢复能力。最终,他不仅无法突破速度瓶颈,还极有可能因为过度训练而遭遇伤病,不得不停下脚步。
02 软件质量的“有氧基础”:数据、流程与自动化
将这个逻辑映射到软件质量领域,情况何其相似。许多团队一味追求“质效提升”,引入各种时髦的方法论和工具,却发现效果不彰,甚至举步维艰。究其根源,往往是忽略了构建那些“慢”的基础设施。
这些“有氧基础”主要包括:
1. 高质量的数据燃料:
AI模型如同高性能引擎,需要最优质的燃料。如果您的业务知识杂乱无章、代码库腐化严重、研发流程数据(如代码提交、Bug记录)缺失或不规范,那么AI将“学”到一堆垃圾,输出的结果自然也无价值。有序的业务知识管理和清洁的代码库,是AI辅助质量的第一前提。
2. 稳定自动化的CI/CD流水线
这好比跑步的“标准跑道”。AI生成的代码、测试用例或修复建议,必须能在一个自动化、可重复的流水线中快速得到验证。如果测试和部署仍严重依赖手动,AI的反馈循环将长得无法忍受,其“辅助”的实时性和价值便荡然无存。
3. 完备的测试体系与质量文化
这是团队的“核心肌群”。如果团队自身没有建立对测试价值的认同和有效的测试实践,那么AI生成的测试用例将无人维护,AI给出的质量预警也将无人响应。同时,工程师必须具备审查和验证AI输出的专业能力,人,始终是质量的最终负责人。
03 AI的角色:是“顶级跑鞋”,而非“义肢”
当我们具备了上述基础,AI又能扮演什么角色呢?它是一双为顶尖运动员量身定制的“顶级跑鞋”。
- 对于已经拥有强大有氧能力和跑步技术的运动员,这双跑鞋能减少阻力、提升效率,让他跑得更快、更省力。
- 但如果把它给一个初学者,他甚至无法正确发挥这双鞋的性能,反而可能因为不适应而扭伤脚踝。
在软件质量中,AI这双“顶级跑鞋”可以体现在:
- 智能代码审查: 在已有编码规范的基础上,更精准地识别潜在风险和坏味道。
- 测试用例智能生成: 在完备的测试框架内,自动补充海量测试场景,提升覆盖率。
- 智能根因分析: 基于结构化的日志和监控数据,快速定位故障源头。
- 预测性质量洞察: 基于历史数据,预测代码库中哪些部分在未来最易出问题。
结语
回到我们最初的观点。企业若想在AI浪潮中真正提升软件质量,不应急于求成地去采购或开发最前沿的AI工具,而应首先沉下心来,审视自身:
我们的“有氧基础”打牢了吗?
我们的研发数据是否清洁?
自动化流水线是否畅通?
团队的质量文化是否成熟?
先把这些“慢功夫”做扎实,让团队在“慢”的过程中积累起强大的“心肺功能”和“肌肉力量”。
届时,AI这名“超级外援”的入场,才会是真正的如虎添翼,帮助企业在质量的马拉松中,跑得更稳、更快、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