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们公司有质量体系吗?
有啊,流程齐全,文档完备。
那感觉对你们的质量工作用处大吗?
感觉不咋有用,实质性作用没太多感觉,几乎都在应付检查……
很多团队一提“质量体系”,第一反应就是 ISO、CMMi、TQM 等经典框架。但这些体系一落地,往往变成了流程合规、文档管理,形式感很强,实际效果却不明显。你问团队怎么做的,大多还是靠经验判断和问题驱动。体系变成了“检查表”,而不是组织质量能力的基石。
其实,真正有用的是另一种质量体系:有系统视角,也有落地方法;能引导方向,也能支撑执行。
01|不是流程的堆砌,而是价值的呈现
我所理解的质量体系,不是把流程文档归类整理,而是从组织层面思考如何持续、系统地提升交付质量和效率。
我提出的质量体系以“一个中心,四个方向”为骨架:
-
一个中心:组织级的核心价值观,是整个质量体系的引导原则。比如:全员负责、免责文化、成长型心态、持续改进、价值驱动等。
如果没有这套价值观,就很容易出现“流程立了、没人遵守”,“工具上了、没人用”,“问题出现了、只追责不反思”…… -
四个方向,则是体系构成的关键维度和运行的具体路径。
02|四个维度构成质量体系的“筋骨”
🔹 高效率协同:
包括组织架构、协同方式等。质量不是一个部门的事,跨角色协同的效率决定了交付的质量水平。
🔹 标准化指导:
质量不是“凭经验”,而是要有清晰的策略、流程、标准来指导项目和团队,尤其在复杂系统或多人协作场景中至关重要。
🔹 规范化实施:
一切质量策略最终都要落到实践中,比如持续集成与持续交付策略、自动化测试策略、质量管理和质量度量策略等,是否在项目中被真正执行,是衡量体系有效性的关键。
🔹 自动化支撑:
没有自动化的体系,是不可持续的。要构建能复用、能反馈、能演进的工具链,比如流程管理平台、测试工具链、可观测性平台等。
这四个方向,共同构建起一个“既有视角,又有抓手”的质量体系。
03|体系存在的意义,是让组织成长
在项目初期,我们常用流程来规范行为;但当组织变大,环境变复杂,仅靠流程就难以支撑高质量交付了。这时,只有具备系统视角的质量体系,才能支撑组织在动态中持续成长。
我所强调的体系建设,不是推高文档墙,而是:
- 从价值观引领,推动团队对质量形成统一认知;
- 从组织层面架构质量能力,减少部门墙的摩擦;
- 从实践层面落地机制和工具,确保策略不落空;
- 从能力层面推动演进,而不是一套一成不变的模板。
结语|从“检查表”到“能力结构”
真正有效的质量体系,不是一个合规证明,而是一个可感知、可推动、能支撑成长的能力框架。
当你能从“工具流程”跳出来,从系统的角度理解质量体系,你会发现:质量,不再是某个岗位的事,而是组织能力的呈现。
推荐阅读
- 构建测试的体系化思维(基础篇)/ Building Systematic Thinking for Testing (Basics)
- 构建测试的体系化思维(进阶篇)/ Building Systematic Thinking for Testing (Intermediate)
- 构建测试的体系化思维(高级篇)/ Building Systematic Thinking for Testing (Advanced)
如果您有质量赋能相关困惑,欢迎找我来聊~可以扫描在行名片了解详情,在平台直接预约或加我微信均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