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到社交媒体:

莉迪亚死了,可他们还不知道。

美籍华人作家伍绮诗耗时6年完成的长篇处女作《无声告白》以这样的方式开头,扣人心弦,让读者迫不及待一探究竟。

01

书中以倒序的方式从莉迪亚的意外死亡开始,通过精心编排的情节,加上细致入微的描写,带领读者一步步解开莉迪亚的死亡之谜。

随着情节展开,完整的故事逐渐呈现:上世纪七十年代,美国中西部小镇上一位华裔教授的混血女儿莉迪亚,因父母寄予厚望而走向绝境。父亲是少数族裔,渴望女儿能成为出类拔萃的社交明星;母亲是白人,未竟的学业梦想寄托在女儿身上。于是,莉迪亚成为父母期待的承载者。外表看似顺从懂事,内心却无比孤独无助。最终,她选择以最极端的方式告别世界。

这是一位在别人看来乖巧懂事的女孩,最终却以死亡收场。

02

看到这里的时候,我心里冒出来的第一个感受是:为莉迪亚感到庆幸。她终于不必再承受父母的期待和压力了。作为旁观者,我也因此感到一种解脱。但随即而来的,是深深的心痛。家庭教育中,父母的方式与目标对孩子影响巨大,甚至决定了孩子的命运。

莉迪亚的父母分别来自截然不同的原生家庭,彼此间巨大的差异和矛盾,使他们不断把自身的理想、遗憾投射到女儿身上。父亲渴望被主流社会接纳,母亲渴望实现学业梦想,最终都变成了对莉迪亚的期待和要求。孩子的个性被压抑,真实需求被忽视。父母的原生家庭影响深远,如果父母不自觉察,就容易把未完成的任务与伤痛传递给孩子。

另一方面,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枷锁。孩子不是父母的延续,更不是父母未竟梦想的替代者。过高的期待和压力,会让孩子丧失自我,甚至失去活下去的勇气。

03

在现实生活中,这样的情形也并不少见,父母们很自然的把自己未达成的目标、自己的弱势,都寄予在孩子身上,却全然不顾孩子的真实需求和对自己的期待,从而给孩子巨大的压力。

比如:有的家长自己很自律,学生时代是学霸,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律,并且学习好。可是孩子却偏偏在学习上不是那么专注,在时间管理上很混乱,家长就难以接受,甚至崩溃……

其实,现在的孩子跟咱们家长生活的时代完全不一样了,我们也不能再以自己成长的方式去要求孩子。

因此,我想给家长朋友们分享几点我的想法:

1. 重视家庭教育的主角自己

原生家庭的负面印记,一旦被深刻地烙印在心上,我们就会负重前行。作为家长的我们,要努力学会和原生家庭和解,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影响。

只有父母不断自我觉察、自我疗愈,学会分辨哪些是属于自己的课题,哪些是孩子的独立成长,才不会把原生家庭带来的局限传递给孩子。

推荐一本书《原生家庭木马快筛》,作者李欣频独创的三步快筛法,帮我们搜索出原生家庭代代相传的核心木马印记,选择那些可以勇敢抛弃的,我们才能从家族命运的负能量剧本中逃离,进而清醒地将伤痕转化为重生的动力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过上真正想要的生活,也才能更有勇气让孩子做他自己。

2. 孩子作为独立个体,重视和尊重孩子的独立性

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性,不要把自己的未完成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。

你们的孩子,

都不是你们的孩子,

乃是‘生命’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。

……

这里,我要特别推荐纪伯伦的《论孩子》,这诗写得太好了。希望我们每位父母都能用心去体会,不仅要熟读,还需要把每一句诗都刻在我们的脑子里。

3. 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

不是依附在成绩、不是在孩子做得好才去爱,而是无条件的;也不是放任孩子不管,不是孩子的什么条件都接受,而是做一位权威民主型家长,要真正地用心去爱孩子,做到理解孩子(的特质)、接纳孩子(的不足)、尊重孩子(的选择),引导孩子的发展方向。

父母要做的是为孩子的成长引路和护航,而不是为孩子计划和操办一切。

父母无条件的爱,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。只有这样,孩子才能真正活出属于自己的样子。


最近读完了《无声告白》这本书,给我的家庭教育启示很多。写下来,提醒我自己,也分享给大家。

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触动,也欢迎转发给身边的家长朋友。也许,这就是一个改变的开始。

欢迎关注我,不焦虑,陪您一起科学育儿😊❤️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