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到社交媒体:

前两天在公交车上,我遇到这样的一幕:

一位妈妈抱着大约三岁的小女孩坐我旁边,她姥姥坐在对面。因为孩子是被抱着坐在大人腿上的,小脚丫难免会动来动去,偶尔碰到我。其实我完全不在意,还笑着对她们说“没关系”。

但孩子的姥姥显然很紧张,不停地提醒小女孩:“你踩到阿姨了,注意点!” “都说了别乱动,坐好!”这话前前后后说了好几遍。

小女孩开始有些委屈,小声解释:“我没有踩……” 后来甚至直接对妈妈说:“我不喜欢姥姥这样。”

而姥姥却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,说:“这孩子就是得随时教育,不然以后习惯不好。”

这让我陷入了沉思——她说的“随时教育”,真的在教育吗?

我们觉得是教育孩子,但有时教育的其实是我们的焦虑

很多大人,尤其是老人,认为“小时候不管就晚了”,于是对孩子的一言一行格外关注,稍有不符合大人标准的行为就立刻纠正。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,担心孩子“没规矩”、“不懂礼貌”。

但问题在于,这样的“随时教育”里,大人往往只关注行为,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,甚至没有察觉到——你说得越多,孩子的防备就越强。

公交车上的小女孩,或许已经在尽力控制自己,但仍然被反复提醒。她的委屈不是因为碰到了别人,而是“我明明没有做错,却被一再否认”。更糟的是,这种否定在公共场合发生,她不仅感觉被误解,还可能感到羞辱。

被说教的孩子,不会更懂规矩,只会更不敢表达

当孩子一次次被纠正,却得不到信任,他们内心可能开始对“表达”这件事产生退缩。他们不再解释,也不再争辩,因为他们已经知道:“说了也没用,大人不会听的。”

久而久之,这种经历可能对亲密关系造成影响。孩子可能会疏远那些总是“好心提醒”的大人,因为她感受到的不是爱,而是压力。

在这件事上,小女孩已经表达出了她的态度:“我不喜欢姥姥这样。”这句话,其实值得我们认真对待——当孩子不喜欢一个教育方式时,说明她已经在用自己的语言告诉我们:这不舒服,这让我难受。

真正的教育,要排在“关系”的后面

当然,教孩子礼貌、尊重他人,是必要的。但这个过程不该以伤害孩子的感受为代价。很多时候,我们不是不能教,而是需要换一种方式:

  • 比起说“你怎么又乱动”,不如说“你现在坐得真稳,继续保持哦”。
  • 比起“你踩到人家了”,不如低声对孩子说:“我们再往妈妈这边靠一点,好吗?”
  • 比起当众提醒,很多问题都可以在事后安静地聊一聊,让孩子有时间理解,而不是当场抵抗。

尤其是在公共场合,当众纠正孩子容易让他们觉得“丢脸”,反而更激起对抗心理。教育,最怕在孩子最需要理解的时候,我们选择了指责。

教育的意义,真的不是让孩子变得听话,而是让他们在被理解中学会理解,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。

当我们愿意放下“随时说教”的冲动,去真正听听孩子在想什么,说什么,我们才有机会建立一种更健康、更有爱的教养关系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